热搜:牡丹 牡丹花 牡丹产品

主页 时政要闻 行业动态 牡丹文化 牡丹交流 牡丹产业 牡丹品种 牡丹旅游 企业风采 关于本网
主页 > 牡丹文化 >

菏泽人 牡丹情|菏泽牡丹背后的“文化推手”

作者:
菏泽日报
来源:
菏泽日报
2023-07-20 08:17
浏览量:

123.webp.jpg

赵孝知在介绍赵玉田与马邦举的故事

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是由最具地域特色的物象写就的。牡丹文化,文化牡丹,在菏泽肥沃土壤的润泽中,牡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也书写着菏泽的历史。

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牡丹之盛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歌咏、赞美。从自然花卉到文化符号,牡丹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这背后有“文化推手”的助力。菏泽牡丹因有了文化而愈益丰满,菏泽文化因有了牡丹而更加灵动。

两部“牡丹谱”,永世“牡丹情”

“明清交替,战火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曹州地区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到了康熙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曹州牡丹也得到全面复苏。”7月15日,菏泽籍著名青年学者、北京城市学院教授荣宏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时,曹州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牡丹名园辈出。“曹州牡丹集中在现在的菏泽城东、城北一带,放眼望去,连阡接陌。私家花园星罗棋布,比较著名的牡丹园有何园、赵花园、桑篱园等。”荣宏君说。

康熙七年,山东沾化人苏毓眉到曹州出任儒学学正。康熙八年谷雨前后,牡丹盛开,苏毓眉游遍各个牡丹名园,发现曹州牡丹种植面积大、品种多,感叹“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可惜康熙以前还没有人专门写过曹州牡丹谱录,于是苏毓眉就潜心写成《曹南牡丹谱》一书。

《曹南牡丹谱》是曹州历史上第一部牡丹谱录,但它并不是最完备的一个牡丹谱。120年后的乾隆末年,一位著名学者、大书法家的到来,才促成了曹州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牡丹谱《曹州牡丹谱》。

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山东学政翁方纲来曹州视察教育工作。曹州牡丹名声远扬,可惜翁方纲来时不是花季,他交代曹州重华书院的讲席老师余鹏年,让他给曹州牡丹修谱。余鹏年牢记翁方纲的嘱托,当年花开的时候,他组织人走遍当地牡丹名园,写成《曹州牡丹谱》,记录了56个牡丹品种,其中大部分都是康熙以后培育的牡丹新品。

这部牡丹谱是现存最全面的关于曹州牡丹的文献,后人也把它和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看作明清牡丹史上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

“似兰如松”赵玉田

“这幅画描绘的是赵玉田过寿的情景,画中的老人便是赵玉田,几名清兵受马邦举所派给他送来寿匾,寿匾上书写着‘似兰如松’四个大字。”7月16日上午,80岁的牡丹专家赵孝知,向记者讲述赵楼花农赵玉田与曹州府主考官马邦举的故事。

在曹州牡丹园西大门南侧,有一处不太醒目的建筑,这里便是赵楼牡丹研发中心。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图片,上面全是菏泽赵楼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牡丹专家,有照片也有画像。其中的一幅画像对清朝道光年间花农赵玉田的事迹做了简略的描绘。

赵楼村花农赵玉田继承祖业,从十几岁开始种牡丹,八十多岁仍耕种于牡丹田间,乐此不疲,其培育的“赵粉”“豆绿”名扬乡里。当时曹州府主考官马邦举酷爱牡丹,与赵玉田交往甚密。赵玉田九十大寿时,马邦举以“似兰如松”四个大字寿匾相赠,寓意赵玉田品格似兰花一样高洁,生命如松树一样长寿。

“这一位是赵孟俭,是菏泽牡丹发展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赵孝知指着赵玉田旁边的一幅画像说。清道光十二年,赵楼村赵孟俭结桑为篱,建园种花,一生酷爱牡丹,终生未娶,誓愿与牡丹相伴。园内种植的牡丹,种类繁多,花色齐全,曾培育出“掌花案”“梨花雪”知名牡丹品种,被称为红白二绝,为稀世珍品。他后又研发出催花技艺,为“下广”催花的创始人,使得牡丹种植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赵孟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请马邦举作谱跋,马邦举欣然命笔,说“孟俭才三十五岁,气象安静,亦如玉田当年”。“后来,马邦举再次前来拜见赵玉田时,赵玉田已经去世7年了,此时的赵孟俭35岁。”赵孝知说,“赵孟俭一生没娶妻,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他迷上牡丹花了。据老辈人讲,他只要遇上自己没有的牡丹品种,就通过买卖、交换、嫁接的方式获得。”

在《桑篱园牡丹谱》中,马邦举写道:“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语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绵不断十里,而其间为园为圃者,更不知凡几,而冠盛一方。”

三幅传世的牡丹书法作品

7月16日,灿烂的阳光下,曹州牡丹园观花楼前的一方石碑格外醒目。“曹州牡丹甲天下”,这是大书法家舒同的墨宝。菏泽书画家李荣海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在原县级菏泽市政府工作,参与筹备“全国名家曹州牡丹专题书画展”及曹州牡丹园建设,联络征集全国著名书画家的参展作品,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

舒同喜欢牡丹,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就重视牡丹种植。1984年,李荣海等请舒同为曹州牡丹题字,舒老当即挥毫,题写了“曹州牡丹甲天下”和“曹州牡丹园”,这两幅珍贵墨迹分别存于曹州书画院和牡丹区档案馆。除了“曹州牡丹甲天下”和“曹州牡丹园”,舒同还为菏泽题写了“曹州书画院”“菏泽影剧院”等,其中的“曹州牡丹园”题字长达3米。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菏泽题写“中国牡丹之都”书法作品,在今天的菏泽市档案馆珍藏着。2012年3月31日,在下榻的牡丹大酒店,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挥毫写下了“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当时,记者就在现场。记得欧阳中石先生当时视力已经非常差,完全是凭感觉写就的,写完“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后,他谦虚地询问在场工作人员:“怎么样,写得还行吗?”

如今,“中国牡丹之都”这六个大字,已经进入菏泽牡丹标识图案。随着菏泽牡丹文化的传播、产品的开发,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为千万菏泽人所熟悉。

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着一幅姚雪垠先生的书法作品——“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据了解,1992年春为迎接第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原菏泽市摄制电视专题片《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派撰稿人时维亮等进京,在时任《人民文学》编辑赵则训(菏泽人)的帮助下拜访了姚雪垠先生。时维亮等说明来意后,姚雪垠欣然题词“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此件作品长160厘米,宽46厘米,真书行笔,朴实无华。

菏泽牡丹的“民间气”

4月8日,菏泽举办2023世界牡丹大会。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人间好物华”的牡丹之美,感悟菏泽牡丹的“雍容气、英雄气、民间气”,为菏泽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增添了文化自信。

蒙曼说,菏泽牡丹具有非常明显的“民间气”,讲唐朝的牡丹时,主要讲宫廷的牡丹、寺院的牡丹;讲宋朝的牡丹时,主要讲名园的牡丹;只有讲到曹州牡丹,才会讲老百姓庄稼地里的牡丹,讲漫山遍野的牡丹。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在菏泽欣赏到牡丹,有赖于菏泽牡丹的大面积种植,这就是牡丹的民间化。菏泽牡丹的占地面积那么广,它的整个产业链那么全,而且菏泽对牡丹文化的挖掘也越来越深。她认为,有了“牡丹规模化种植、牡丹全产业链条、牡丹文化”三驾马车作为支撑,菏泽牡丹不仅能在菏泽绽放,更能在全世界绽放。

“我们要传承牡丹文化,就要注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创造,只是固守,就不会有发展空间。要把牡丹文化传承下来,再加上我们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创造力,牡丹事业就会越做越大。”蒙曼说。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