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符号与标签。山东菏泽,人们最引以为傲也最心心念念的要数牡丹了。牡丹之于菏泽,不仅是一张名片,更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里。
走进菏泽,你就会发现,牡丹的元素无处不在,各种与其有关的标记随处可见。加上街头巷尾的广泛种植,每到春天,整座城市都浸润在花海花香里了。在这个季节,熟人相见,常常聊起的是:“看牡丹了吗?”对外地朋友最盛情的邀约,也是:“请您来菏泽看牡丹!”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家乡的县一中读书,听同学说,六十公里之外有座菏泽城,生养着世间很美的一种花。于是,一个春日的周末,我们七八位好友结伴赶往那里,那是我第一次去菏泽看牡丹。
看牡丹的地点在菏泽郊外,周遭都是村庄。那里的曹州牡丹园当时还算是庄稼地,只不过密密地扎起了竹篱笆,南北盖起了两座高耸的仿古门楼。远远望去,牡丹园内已是熙熙攘攘。那一天,我看到了花形硕大、色艳香浓的牡丹,尤其是花朵连阡接陌的壮观场面,让我内心非常震撼。
我没想到,此后我就与菏泽、与牡丹结缘了。高中毕业,我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学,校址就在菏泽。准确地说,校园坐落在菏泽的北郊,校园附近散布着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牡丹园,除了我曾经去过的曹州牡丹园,还有百花园和古今园,都很有特色。
大学期间,牡丹园成了我和同学们的好去处,园内每处景点,我几乎都如数家珍。毕业后,我留在菏泽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街衢巷陌,道碑街、考棚街、双井街、顺城街……条条老旧的巷子里,蕴藏着久远的故事,斑驳的光影里,诉说着古老的传奇,让人挖掘不尽。牡丹路、天香路、国花大道……这些带有特殊印记、不断拓展美化的现代化道路,也见证着菏泽发展的脚步。
对于牡丹,我当然非常喜欢。它外形端庄、大气、艳丽、饱满,几乎契合了人们对于花朵的所有美好想象。但我同时又觉得,牡丹似乎少了一点点气韵,有点儿过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了。加上历史上牡丹多与宫廷关联,仿佛欠缺了一点烟火气。但久居菏泽,慢慢地对牡丹接触更多、认识更深,我发现牡丹看似娇艳柔美,其实是历经严寒的。从播种到开花,要经过六七年的时间。而牡丹每年盛开前,还要忍受三十多天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花才能开好,正所谓“牡丹不冻花不开”。如果开花了,牡丹就总要开到极致,哪怕养分耗尽整株枯萎也在所不惜。这,正是牡丹的品格。
在菏泽,牡丹其实没有那么高贵,因为它是那样地为人们司空见惯。它的根皮可以入药,是药材中的上品,所以农民大量栽种,以此养家糊口。历经花农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如今,牡丹在菏泽这片土地上华丽转身,变得浑身是宝,“牡丹产业”拓展到医药、食品、化妆品、文化创意等诸多领域。
了解愈多,爱之弥深。有几年时间,我特别爱在晚上看牡丹。空旷寂静的牡丹园内,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散发着醉人的香气。远离白日的扰攘与喧嚣,我分明听到了花儿的私语,夜色中它们在舒展筋骨,在交流谈心。静默中,我仿佛也听懂了它们跨越千年的咏叹与告白。
前些年,每到春天,我都会给父母打电话,希望他们来菏泽看看牡丹,然而或是因为农活,或是因为杂务,总是不巧,多年未能如愿。直到一年春天,在外地的四叔和堂哥还乡省亲,父母才和他们一同走进菏泽的牡丹园。春和景明的日子,年迈的父母漫步花间,新奇地对眼前的每一朵牡丹指指点点。园内人头攒动,因为彼此担心走散,本来拘谨羞涩的父母甚至还牵起了手。园内有花农将从自家田里摘来的牡丹鲜花编织成花冠售卖,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顶戴在头上,父母兴奋得像孩子,笑容一直溢在脸上。
赏完牡丹,父母还特意把花冠带回老家,挂在堂屋的正墙上。每有乡邻串门,他们都会兴致盎然地讲述牡丹园里赏花的经历和见闻。直到那花冠的花叶完全枯干了,还挂在那里舍不得摘下。
定居菏泽二十多年,我对牡丹经历了从陌生、疏离,到亲近、认同、依恋的情感历程。如今,牡丹成了我无法割舍的情缘,我也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因牡丹著称的城市。
菏泽的牡丹。 影像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