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命 牡丹园是家
——记高级农技师、曹州牡丹园景区生产技术部经理赵信勇和他的团队们
赵信勇和他的团队为曹州牡丹园新增百年牡丹“晋鲁红”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勤学苦练 孜孜追求
从“门外汉”到“技术骨干”
1989年毕业后,赵新勇来到曹州牡丹园成为一名“小园丁”,主要从事牡丹、芍药、花卉苗木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工作。最初,他跟随父亲赵忠庆以及老师赵孝崇、赵孝知学习牡丹技术。工作之初,对于别人稀松平常的活,他却干得笨手笨脚。正是应验了“万事开头难”这句老实话。但是困难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干劲。鲁迅说过“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的名言常常响彻赵信勇耳畔。赵信勇就是这样,为了更好地识别牡丹品种,掌握牡丹芍药的栽培技术,在牡丹、芍药破土萌动时期,他常常在天刚蒙蒙亮就出现在曹州牡丹园牡丹、芍药大田的地头,仔细观察不同品种牡丹花、叶、芽、株型的特点,虚心向老花农、老前辈学习,探讨牡丹、芍药的习性。夏天是牡丹叶部病害多发季节,为了保障牡丹正常生长,赵信勇经常顶烈日、冒酷暑指导工人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准确用药及时处理牡丹出现的病害,确保了牡丹安全度夏,痴心做牡丹的忠实守护者。他白天利用一切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劳作;晚上牺牲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整理老师傅传教的各种知识点,从一点一滴到日积月累,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笔记和经验。短短两年的时间,他便熟练掌握牡丹及芍药的栽培、嫁接、繁育及识别技术。
3月17日,赵信勇在曹州牡丹园阳光棚里查看牡丹长势。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赵信勇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牡丹、芍药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园区的“技术骨干”,为曹州牡丹园的牡丹、芍药茁壮成长日夜保驾护航,做出了突出贡献。赵信勇多次代表菏泽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并担任技术主要负责人,为菏泽牡丹在博览会获得金、银、铜等各项大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理事会理事,从而实现了他职业生涯的华丽转变。
赵信勇带领曹州牡丹园技术团队,通过调控栽培技术对牡丹进行反季节催花,之中可以说每天都要经历“春夏秋冬”的磨砺。尤其是盛夏时节,当室外温度高达40度,而花棚里要保持20度左右,晚上要保持7到8度左右,对工作人员来说温差极大。为模拟春季牡丹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温度,多台制冷机同时开动。一轮催花周期需55天,在此期间赵信勇日常带领团队在花棚里蹲守,观察记录牡丹的生长过程,精心栽培管理。通过细致的工作提高成花率,使牡丹花色、花型优美。就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催花团队,常年按照时间节点,分批次进行催花,让中外游客,无论何时来到曹州牡丹园都能看到绽放的菏泽牡丹,它们都是那么雍容,那么娇艳,那么美丽。赵信勇及其团队的努力让曹州牡丹园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处可以四季观赏牡丹的圣地。
赵信勇曾接受《中国报道》网采访
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让赵信勇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显著一流的成绩。1990年至2001年期间,赵信勇参加负责牡丹叶斑病的防治实验和治根腐病的防治研究,通过多次的失败和教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成功使牡丹落叶推迟两个多月,使牡丹花芽分化,营养积累,根的萌生及药材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参与了新品种选育工作,包含300多个牡丹优良品种、150多个芍药品种,他熟练掌握冬季大棚催花和南方催花技术……1990年至今,赵信勇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辛勤耕耘,一直负责牡丹、芍药病虫实验工作及四季牡丹催花的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继承传统的催花经验,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真正达到了“花随人意开,四季赏牡丹 ”的境界。
赵信勇曾接受美国《寰宇地理》采访组采访
视园为家 爱花如命
让菏泽因牡丹走到全国
走向了世界
赵信勇从小生长在牡丹之乡,对牡丹更是情有独钟,常常因从事牡丹管理工作而感到自豪。因为爱牡丹,所以爱这个岗位,以园为家,从不因为工作的繁重而抱怨分毫。尤其是牡丹花期期间,他经常是披星戴月,带领同事忘我工作、辛勤付出,从而促使牡丹正常开放,为牡丹花会的成功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从参加工作以来,发展牡丹事业一直是赵信勇坚守的信念,每一份坚持的背后,都是热爱和执着;他每一次看似偶然的成功,都源自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2008年6月底,曹州牡丹园接到政府下派的“为奥运献花”的任务。赵信勇二话不说,顾不上家里常年生病的父母,抛下年幼的女儿,带着另一个技术人员,深入河北省滦平县草洼森林公园的山上,开展芍药反季节培养。当时正值六、七月的季节,山外已经是赤日炎炎 ,但山内气温低,正好适合芍药反季节培养。芍药有了合适的“家”,可赵信勇和另外一名技术员的“家”环境异常的差,房子年久失修,房顶有的地方甚至都漏天了,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要“滴答”三两天,山上没有水,他们就跑到一公里外的地方,接山上的泉水;没有电,只能点蜡烛,随时观测气温,做好培育记录。上山、下山不容易,任务重,时间紧,他们也没时间经常上下山采买,他们就克服缺乏生活物资的困难,利用难得一次的下山机会,采买土豆、洋葱、面条这些方便存放时间较长的食品。就这样,他们过着顿顿面条、土豆、洋葱的日子,山里的蚊虫的叮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大山里,除了他们两个,几个月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他们就用忘我的工作来排解寂寞,这样的日子他们一待就是近两个月。付出就有收获,他们终于圆满完成了政府交办的反季节芍药培养的任务,如期把娇艳盛开的的芍药献礼给北京奥运会,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2009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用的牡丹是赵信勇他们在河北白草洼森林公园养植的。哪儿海拔1400米左右,湿度85-99,湿冷。当时赵信勇的腰椎颈椎病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加严重,睡下起床都很困难,翻身得搬着床帮十几分钟才能完成!为了养好牡丹,使牡丹开出正常的花色花型,赵信勇一直咬牙坚持到底。
前两年由于气候的原因,连续干旱和严冬,以及春天的倒春寒,曹州牡丹园的牡丹有部分死亡,直接影响了春天的观赏效果。为了更好的合理配置牡丹、芍药的种植,赵新勇带领他的团队,积极谋划,对园区的内牡丹、芍药进行配置种植。他每天早上六点,就来到牡丹园内,安排每天的工作,指挥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图,进行工作,晚上七点了,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园内忙碌着,总结一天的工作,查找不足,以便第二天更好的,合理的安排栽种工作。就这样连续奋战2个月,补栽、移栽牡丹3万余棵,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调整种植结构……
现在牡丹园内,一到花期,无论从那个入口入园,映入眼帘的就是艳丽、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人在花丛里流连忘返,或频频拍照,或俯身花海,对曹州牡丹园的牡丹赞不绝口,“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赵信勇听到这些时,内心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惊四方”。近两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量近两年递增,给曹州牡丹园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擦亮了“中国牡丹之都”咱菏泽的这张名片,让菏泽通过牡丹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3月17日,赵信勇在曹州牡丹园大田里查看牡丹长势。
舍“小家”为“大家”
保住了国家千亩
却报不了自家十亩
去年八月至十月间,菏泽出现多次强降雨,时间集中,雨量较大,大量雨水倒灌至牡丹大田中,如果牡丹持续三至五天被水浸泡,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雨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泰山。自雨季以来防汛、抗涝是曹州牡丹园最艰巨的任务,为了尽快排除园内积水、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菏泽文旅集团·曹州牡丹园以临战的姿态、必胜的信心、扎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抗涝措施,通过两个月持续的努力夺取了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赵信勇家世代花农,自己家中尚有十几亩花田面临水淹,但是作为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其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带领部门同事,昼夜工作在牡丹园大田里,开垦沟渠排水、设置防洪围堰、及时抽水排涝。整个雨季期间,曹州牡丹园内无明显积水,千亩牡丹大田内水位保持正常,确保了牡丹安全度汛,正常生长。可惜自家的牡丹全部被淹死……他把此事紧紧压在心底几个月,一直没有对别人讲。直到去年12月初,集团工作人员从其他牡丹种植户得知这样的消息,才问赵新勇。他依然憨笑作答:“说什么,过去的事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牡丹是命,牡丹园是家”就是赵信勇一生追求、奋斗目标。他默默无闻,已在曹州牡丹园奉献了三十余年的青春,以后也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其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使牡丹开得娇艳更好地展示给中外游客,使菏泽牡丹更加声名远播……
人物档案
赵信勇,男,汉族, 1972年1月出生,大专学历,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人,现任山东曹州牡丹园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高级农技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理事会理事;曾参加首届全国牡丹花展,荣获牡丹金奖2个“明星”、“彩绘”银奖,铜奖优秀奖等各类奖项30余个;被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特授予牡丹催花一级技师资格。